“在国家水资源战略中海水淡化产业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我国海水淡化技术创新的方向在哪里?海水淡化产业在我国要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是科技创新在先还是政策驱动在先?”11月5日,在2015年(第三届)西湖国际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院士高峰论坛上,来自国内外150余家水处理技术相关科研院所、企业的代表会聚杭州,聆听我国海水淡化及水处理技术领域泰斗级人物的专题讲座,并一起探讨海水淡化产业未来发展的途径。
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目前全球海水淡化日产量已接近1亿吨,其中80%应用于饮用水,全球有超过15个国家数亿人饮用和使用淡化水。在我国,淡化水日产量也已接近百万吨规模,以膜法为主体技术的水再利用产业更是遍及各大中城市;相关的装备制造业中,低压水处理膜已形成庞大产业,反渗透膜与压力容器已成功进入国外海水淡化市场;自主设计制造的日产万吨低温多效蒸馏装置已在国内多处成功运行,日产25000吨装置具有多项技术创新,已成功运行近两年,最近通过了技术鉴定。
高从瑎院士谈到,2005年《全国海水利用专项规划》的发布,为我国海水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蒸馏技术和反渗透技术主面,我国取得了长足进步,比如膜的价格已从开始的每立方米七八百元,降到了现在的百元左右,淡化水生产成本得以大幅下降。目前我国海水淡化技术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要达到领先水平还任重道远。
从我国反渗透技术来看,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首先反渗透复合膜技术将向着更节能、耐氯、耐热、耐污方向发展;其次,膜组器技术从板式、管式、中空纤维式向卷式发展,进一步结构优化和大型化;第三,关键设备需不断改进,高压泵和能量回收装置向大型优化和低能耗的方向发展;第四,工艺过程持续开发,产业链向集成工艺发展,应充分利用核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同时实现浓海水的综合利用等。
高从瑎同时指出:缺乏政策法规引导、水资源开发利用市场机制不完善,也是制约我国海水淡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当务之急,是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激发全国、联盟、单位、团体、平台和个人的创新活力;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协同创新,促进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天津大学王世昌教授表示,近年来由于多家媒体对海水淡化的关注和宣传,国人在热情鼓励并寄予厚望的同时,也提出若干疑问,诸如海水淡化究竟能解决多大问题,技术成熟性和可靠性,淡化水的成本问题,饮用安全问题,淡化工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调水相比有无优势,以及海水淡化产业如何发展等等。
其实,经过全世界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国内外至少已在以下几个问题上达成共识:海水淡化为干旱国家和地区提供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水源;淡化厂在经济上是可行的,能耗已降到很低水平;淡化饮用水也是安全可靠的;与其他工业相比,海水淡化对环境的冲击是最轻的,并可直接治理水源,保护环境;与长距离调水相比,各有特点,各有适用条件。海水淡化是“资源增量技术”,在当前淡水资源匮乏的情况下,确有其优势。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新加坡工程科学院院士钟台生表示,近年来由于过分注重商业化,国内在海水淡化高端领域的研究投入严重不足。他建议国家应鼓励有实力的高校科研院所将更多精力投入在基础研究领域,做到在某些方面世界领先,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国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后劲。
【免责声明】河北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对启林化工网刊登之所有资讯、行情及百科,力争可靠、准确及全面,但不对其精确性及完整性做出保证,仅供读者参考。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产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河北启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及启林化工不承担任何责任。